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编辑 | 林腾 刘方远
2025年8月14日晚,深圳。影石创新办公楼内,一场为无人机研发团队举办的团建活动正在进行。
90后创始人刘靖康站上二楼平台,自掏腰包将大把的百元钞票撒向楼下的研发人员。现金如雨,在灯光下飞舞,楼下百余名员工的哄抢与欢呼,构成了一幅“现实版爽文”的“撒钱名场面”。
这段视频迅速在社交网络疯传。同时叠加影石“无人机概念股”的催化,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。8月15日和8月18日两个交易日,影石创新股价连续收获两次“20cm”涨停,总市值达1080亿元。
一场看似粗暴的“撒钱”狂欢,制造了中国第一家90后创始人的千亿科创上市企业。所有聚光灯都投向了刘靖康和他所带领的这家年轻公司。
刘靖康几乎完全符合大众对于一名90后硬科技创始人的想象:短时间内击溃海外巨头GoPro,宣战本土王者大疆,名气与财富急剧上升,个性狂放不羁、抽象、甚至有些荒诞。
影石的企业文化为“Think bold”(始于敢想)。从南京大学的宿舍起步,到如今全球影像行业的巨头,这家年轻的公司,正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,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。
一个后来者的非共识胜利
刘靖康最早一次“出圈”,是因为他大学时期凭借一段拨号录音,就破解出了360创始人周鸿祎的手机号。其实,就读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他还做了很多“不安分”的事。
比如用算法总结院系“标准脸”;分析南大学生的饭卡消费记录;入侵教务员邮箱。这些举动有的充满争议,却也清晰展现了他的动手能力和性格底色。
刘靖康1991年出生于广东中山,小学五年级自学编程,后来凭编程比赛加分20分考入南京大学软件学院。
曾任刘靖康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陈绪淼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刘靖康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而且有自己的主见。比如他会为了去专研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, 主动退出老师认为他很有潜力拿奖的信奥班。
这份“敢闯敢试”的个性,也让他在大学时代就踏上了创业探索之路。2013年,刘靖康和小伙伴们做了一款“名校直播”的APP,随后又开发出了面向企业的“V直播”。
毕业后,刘靖康投身全景相机领域开启创业之路,于2015年创立了影石Insta360品牌。同年,他将业务方向转向硬件领域,把公司从南京迁至深圳,并确定了出海战略。在成立未满半年的2015年底,影石便推出了首款产品,企业级VR全景相机4k beta。
2016年,影石迎来首个“高光时刻”。影石推出首款消费级产品Nano全景相机,优化了三星、理光等产品传输慢的问题,软件适配手机即插即用,甚至获得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“了不起”的评价,月收入迅速从0飙升至2000万元。
但这款产品高开低走,因缺乏常见使用场景,消费者新鲜感过后设备闲置,收入骤降至每月几百万元。2017年影石处于产品遇挫、融资不顺的脆弱时期。
转机来自刘靖康对用户反馈的敏锐捕捉。他在Nano用户群发现,有用户用并不具备运动相机功能的Nano来记录运动。原因是全景相机“先拍摄后取景”的特点,适合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极限运动,解决了传统运动相机的痛点。

这一细微反馈,被刘靖康迅速转化为战略方向——影石果断转向“全景+运动”赛道。
2017年8月,影石推出首款面向运动人群的全景相机Insta360 ONE,该产品需搭配手机使用,并非独立产品,却打入苹果官方直营店,受到全球用户欢迎;2018年10月,又发布全景运动相机Insta360 ONE X。
“GoPro是运动相机,但它不全景;三星和理光是全景相机,但是它不运动。”这句日后被刘靖康反复提及的话,精准地定义了影石的初始战场。
2018年,成立仅三年的影石,便超越了在影像领域积累多年的日本理光和韩国三星,成为全球全景相机出货量第一的品牌。2024年,影石在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连续六年稳居第一。2025年第一季度,影石营收首次反超GoPro。
前员工陈淇向界面新闻总结说,影石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软件能力和用户洞察。他认为影石是一家“披着硬件外壳的软件公司”。
陈淇表示,其实大疆在硬件的电池、性能等方面的能力是更优的,但影石能提供对方无法企及的独特解决方案和功能,在体验与定位上更胜一筹。
“人们购买影石的产品,通常是因为软件功能、独特定位或符合审美的外观,而非硬件比大疆强。”陈淇说。
比如影石全景相机 “先拍摄后取景”功能——用户运动中只需举着自拍杆或头戴相机,即可收录360度沿途风景,后期能自动剪辑,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与成本。此外,产品搭载的Flow State防抖、智能追踪、隐形自拍杆等深受欢迎的功能,均是影石软件能力的集中体现。
影石的理念是,用户购买相机本质不是为了买强大的硬件,而是最方便地获得自己需要的影像。事实上大量的用户买了高端相机还是不懂如何拍摄,因为它有很高的学习成本。
陈淇告诉界面新闻,影石是所有影像厂商中最早投入AI的,很早便开始做自动剪辑功能。刘靖康也曾说过,“做硬件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支撑我们的软件。”
硬刚大疆
当一家公司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,它必然会望向邻近的疆土。随着影石在全景相机、运动影像领域的市场声量与份额持续攀升,其业务向消费级影像设备的核心领域延伸时,自然会与在该领域深耕多年、占据龙头地位的大疆正面相遇。
2025年夏天,影石和大疆,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对方“后院”发起了突袭。
大疆于7月31日推出首款全景相机DJI Osmo 360,直接对标影石Insta360 X5。而影石则于8月14日公布联合第三方孵化的全景无人机“影翎 Antigravity A1”,进军大疆擅长的无人机市场。

界面新闻记者留意到,今年7月28日“影翎Antigravity”及品牌标识宣布后,刘靖康发朋友圈称,影石做无人机的起心动念主要有三个原因:一是公司使命愿景驱动,二是大量客户需求未被满足,可以创造市场增量,三是牵引公司成长。
“我们做无人机是五年前的决策。” 刘靖康表示。他早已预料到,可能会刺激大疆做全景相机“抄家”。即便以此为代价,还是选择了启航。原因很简单:领跑马拉松的是顶级选手,你也会跑得更快,是选择在“新手村”停留,还是选择一个“魔鬼教练”。
刘靖康的这番话,充满了年轻创业者特有的好斗与自信。现实中的刘靖康长着一张娃娃脸,说话时喜欢望着天花板,像孩子一样一边思考一边解答问题。他的表达极为简约、质朴、同时也不失周密。

但他的另一面是极致的狂热。他曾穿着竞争对手大疆的文化衫,背着GoPro的包参加访谈;也曾为了庆祝公司上市,戴上夸张的金链子,捧着Hello Kitty贴纸的电脑接受采访;上市当天还一度想穿蜡笔小新衣服敲钟。
刘靖康很早就在筹划进入无人机市场。影石招股书显示,自2020年7月1日以来,影石创新连续注册了多项“无人机”、“全景无人机”专利,覆盖无人机结构、螺旋桨、动力系统等环节。
影石与大疆正在进行的这场较量,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核心能力的碰撞。
刘靖康认为,客观上汪滔一定是对自己很警惕的,毕竟在众多公司中影石和大疆的业务是最重叠的。
大疆的王牌,是其自身多年积累的硬件技术壁垒。无人机是一个技术链条极长的行业,涉及飞控、图传、云台、避障等多个复杂系统。大疆在这些领域拥有近二十年的积累,其强大的飞控算法和云台增稳技术,可以应用到手持相机产品上。这是影石短期内难以企及的“硬实力”。
影石的利刃,则是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“软件定义硬件”的敏捷创新能力。其不仅有着全景拼接和 FlowState 防抖算法等 900 多项专利技术,更重要的是带有快速响应用户需求、通过AI影像处理技术极大降低创作门槛的“软实力”。他们推出的“AI高光助手”、“AI魔术师”等功能,能自动为用户剪辑出精彩的视频大片,这恰恰是大疆相对薄弱的环节。
从推出的产品形态来看,大疆的无人机在于景,人在看景;影石的无人机在于人,人在景中。这延续了影石一贯的打法:我不打你最强的地方,而是用我的长板,去开创一个你没能完全覆盖的新战场。
刘靖康曾表示,无人机业务会牵引公司成长,锻炼十二边形能力。
在企业价值排序上,影石有着明确且反常规的定位,即做一家“员工发展第一、客户价值第二、股东回报第三”的公司。其中,刘靖康的逻辑很简单:员工影响创新,创新影响产品,产品影响一切。
具体到行动层面体现为,自2022年起,影石连续3年在程序员节发放“黄金键帽”——2022年10个黄金C键,2023年10个C键+1个空格键,2024年14个黄金键帽;前年年会奖励“家庭轿车”,刘靖康的解释是“公司平均年龄上涨,很多同事成家,这是适合家庭的车”。
盛世还是危机
2025年6月11日,影石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,上市首日,股价较发行价暴涨285%,市值突破700亿。两个月后,在“撒钱事件”和“无人机概念股”的催化下,市值更是冲破千亿大关。这家由“90后”掌舵的年轻公司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
然而,对于刘靖康和他的团队而言,真正的挑战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影石的无人机公测,被前员工张霖视为“应对大疆发布全景相机、稳定市场信心的营销动作”,按正常流程应先进行外测、以及媒体测试再进行产品发布。
盛世之下,危机暗藏。从一个成功的“极客公司”成长为一家伟大的“世界级公司”,影石也有自己的难题需要解决。
比如组织管理问题。
在影石Insta360的产品体系中,刘靖康扮演着“总设计师”的角色——所有产品从初期概念构思、核心功能定义,到研发方向把控、最终上市决策,均由其个人全权负责。
这种高度集中的产品管理模式,在影石发展初期曾展现出显著优势:决策链条短、执行效率高,能够快速捕捉市场机遇并推出契合用户需求的创新产品,这也是影石Insta360在运动相机、全景相机赛道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陈淇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回忆,在影石工作期间,公司所有产品经理的角色,更像是创始人刘靖康的“外接大脑”。这一“外接大脑”的定位,可理解为一种围绕刘靖康构建的“金字塔式”协作模式 ——诸多产品创意与核心想法,均由他主导发掘并向下传递。
在具体工作中,刘靖康对产品决策的把控极为细致,关注范围不仅限于产品本身,还延伸至品牌宣传环节。例如,即便是产品预告片这类细节内容,他也会亲自跟进审核。也正因如此,当时他的办公室外常出现排队等待沟通的场景,团队成员需逐一与他对接需求、确认方向。
但随影石规模扩大、产品增多,早期“一人把控全局”的模式也显现出了隐患。产品决策过度依赖刘靖康,易因他判断偏差或精力不足致研发走偏、错失窗口期;且缺多元意见与分权,会限制团队自主性、创造力,不利于培养人才,影响长期创新。
刘靖康在今年6月的访谈时也提到,公司依赖少数人决策很危险,去年便聚焦构建不依赖个人的科学组织,过程比预想复杂但收益大。目前他多精力投入技术产品、组织架构与人才管理,近两年学习华为IPD改革。
不过影石在修正“创始人公司”毛病的同时,又陷入“大公司病”的泥潭。2024年,影石推动联合决策,也因此带来了内部管理混乱。
陈淇认为,那时候公司仍属创业公司,却出现“大公司病”症状——推进事项流程繁琐、阻力大,推动一件事需与多人对接,过程中易遭反对。
另外一个难题是人才梯队。当前影石的人员规模远不及大疆。以两者的行业背景与品牌影响力对比,大疆的号召力更强。
影石目前找到的成长逻辑是,先找到巨头忽视的“场景空白”,后用软件能力构建护城河,最后用企业文化留住核心人才。
在前员工向界面新闻的描述中,刘靖康是有个人魅力的老板:年会时会模仿“坤坤打篮球”,带着“人来疯”的特质;会带员工去广州滑雪;会在厕所里贴一些“康言康语”,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想法。
影石的公司氛围,也完全由刘靖康的个人特质塑造,充满着“不按老板套路出牌”的鲜活感。
界面新闻记者曾经问刘靖康,影石想要成为像安克一样商业模式先行的公司,还是成为像九号公司一样,产品创意先行的公司?
刘靖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,他说:先做更好的产品,再做更大的生意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